近日,京津冀持续暴雨,海河流域发生流域性较大洪水,“永定河2023年1号洪水”和“大清河2023年1号洪水”正式编号。多个村庄因规避山洪威胁、处于泄洪区等组织了转移。获救人员、受灾人员的安置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。
那安置点都是什么样子的,又应该如何配置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呢?
安置点位置选择
【资料图】
受影响人口转移后,会选择根据“就近、便利、安全”的原则,选择低风险或无风险的安全地区,建立起集中安置点。
集中安置点的首选,是建筑物没有受到损害、设防水平较高的人防工程或公共场所,例如中小学、体育馆、村委会等。这些公共场所通常在城乡规划中已经被规划为应急避难场所,具有一定规模的可居住空间,用水、用电、卫生条件相对有保障,建筑的防灾抗灾规格也较高。
应急避难场所标志丨DB 1331/T 026—2022
如果没有这样的公共场所,可以选择在空地上搭建临时板房、帐篷,在配备水、电、通讯等基础设施后,成为临时安置点。当建筑物料十分欠缺时,也有选择用彩条布、防水布等材料先搭建出简易住所,做为最初始的过渡。
另外,因水灾转移而设置的安置点,还应考虑到雨水和洪水的排放设施。
安置点需要配置什么?
安置点的配置可以分为“供水、环境卫生和卫生促进”“食物保障和营养”“住所和安置”“医疗卫生”这四个大类,以满足有干净水喝、有饭吃、有地方住、有衣服穿、有病能治疗等基本生活需求。
供水、环境卫生和卫生促进
灾害往往会导致自来水厂、水井管道等供水系统的失能,因此在安置点要特别注重供水和环境卫生。根据实践经验,为满足饮用、个人卫生和必要烹饪,每人每天应配备7.5升到15升的干净水。
为保证环境卫生,在短期安置点中,每50人至少有1个公共厕所;长期安置点中则每20人至少有个公共厕所。
食物保障和营养
每人每天的最低食物能量需求应达到2100大卡,蛋白质占总能量的10%到12%,脂肪占17%。尽量不提供当地不太熟悉或不常用的食品,并标注好生产日期和有效使用期限。
要强调的是,由于安置点的水质条件和存储条件有限,一般不建议对安置点中的婴儿发放奶瓶、奶粉和液态奶制品,而以母乳喂养为主。
救灾食物不仅仅是泡面和压缩饼干,自热食品也是很好的选择丨图虫创意
住所和安置
在个人的居住条件上,每人应享有至少3.5平方米的居住空间,一张折叠床,一套单人被褥,并在一定程度满足隐私需求。每人应至少有两套全套衣物,夏季应配备蚊帐和防蚊用品,冬季应增加保暖用品。
图丨微博@中国新闻报
医疗卫生
在医疗卫生方面,每1000人需要配备1到2名社区卫生工作人员,并为所有人提供免费的基本医疗服务。
基本药物缺失情况不能多于4天,需要考虑到安置点内人们的特殊用药需求。
对于经历洪水的人们,应特别注意包括痢疾、微生物感染等疾病和疫病的发生。此外,精神健康越来越得到重视,安置点也应提供必要的精神健康咨询和药物。
安置点尽管只是受灾群众的过渡住所,却在最危急和无助时刻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庇护。
因此,安置点的配置亟需得到重视,照顾到大家的共性需求和各类脆弱性群体的特殊需求,最大程度保障人们能健康生活,以期待早日度过难关,重返家园。
参考文献
[1]北京市应急管理局、北京市财政局,《北京市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指导标准(试行)》,京应急规文〔2021〕5号
[2]重庆市应急管理局,《关于加强受灾人员集中安置点规范化建设的意见》,渝应急发〔2022〕35号
[3]环球协会,《环球计划手册:人道主义宪章与人道主义响应最低标准》,第四版,日内瓦,瑞士,2018
作者:小寞
编辑:李小葵
标签: